联系人:郑经理
手 机:13161115588
电 话:010-89449790
传 真:010-52131666
邮 箱:13911965999@139.com
网 址:www.zjydcn.com
地 址:北京顺义李桥吴庄村段
沿浮路1号
邮 编:101304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将2016年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对建筑业而言,2016年无疑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关键一年。
这一年,在国家一系列组合政策持续作用下,去库存、去产能、降成本成效不断显现,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新动能加快成长,国民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质的发展态势;这一年,建筑业立足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困境中求变革、在变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突破,全力打造行业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在此,中国建设报·建筑半月谈隆重推出“2016年建筑业十大关键词”,在回顾过去一年建筑业改革足迹的同时,对行业未来转型作一次景式展望。
生存发展 建筑业上演“冰与火”之歌 分化进一步加剧
背景:2016年,建筑业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一方面,行业改革举措密集落地,必将影响行业“十三五”甚至更长一段时期,不少业内领先企业乘势而上,在“政策红利”影响下硕果累累;另一方面,2016年也被称为“严冬”,行业发展整体低迷和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使不少企业挣扎在死亡边缘。
分析:资质合作公司称2016年是中国建筑业“大变革”的一年。这一年,全行业已充分认识到粗放型发展模式逐渐式微,未来转型的路径已经明晰,但多数企业的改革决心依然不坚定,向前迈进的步伐大小不一,行业开始出现明显分化。而在另一方面,行业发展环境逐步向好,未来“市场化、规范化、法治化”发展的方向已经确立。
一是行业在困境中蕴育着新的机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房屋新开工面积15.45亿平方米,较2014年降14.0%;2016年1~11月,房屋新开工面积151303万平方米,较2015年增长7.6%,房建施工市场竞争激烈,面临着“僧多粥少”的局面。同时,2016年,PPP项目落地出现“井喷”,基础设施市场将成为行业新的“战场”。
二是关乎行业“顶层设计”的相关改革举措陆续出台,未来将走向持续深化阶段。2016年,资质、劳务用工制度、行业监管等具体改革措施落地,行业精细化、工业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基本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将在未来持续引领行业变革。
三是行业转型环境逐步向好,未来将进入能力竞争时代。自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以来,行业全面深化改革步伐不断加大,主管部门下大力气整饬行业发展秩序,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环境逐步形成。“十三五”期间,随着改革措施的进一步落地,建筑业转型将进入“快车道”,“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将在企业竞争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从根本上说,建筑业企业面对的是同一个市场,但面对这个市场时,心态的不同、能力的差异、应对措施的好坏,导致了企业生存状态的不同。在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的前提下,建筑业整体快速发展的未来仍然值得期待,市场永远没有“冰与火”的悲情。
资质改革 “淡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改革启动
背景:2016年10月1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简化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部分指标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于2016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知》核心内容是“除各类别最低等级资质外,取消关于注册建造师、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持有岗位证书的现场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的指标考核”和“对申请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一级资质的企业,未进入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发布平台的企业业绩,不作为有效业绩认定”。
分析:资质是衡量建筑企业施工能力、以往业绩、企业信誉、人员状况、管理水平和财务能力等因素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市场上,企业拥有资质类别的多寡、等级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在竞争中是否占有优势。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资质往往与建筑业企业的生死存亡直接划上了等号。因此,此次资质改革给行业带来的震动便可想而知了。
联系近年来行业改革的总体方向可以看出,《通知》体现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年来“淡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方向和“轻审批重监管”的行业管理理念。可以说,《通知》完全是对2016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关于征求调整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部分指标意见的函》的进一步贯彻落实。这一方面说明国家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全面推动行业改革的决心和力度,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未来“淡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或将进一步深化,企业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劳务用工制度改革 市场化用工 规范化发展
背景:资质合作公司称2016年4月17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批准浙江、安徽、陕西3省开展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函》发布,试点取消劳务资质,意在“加强建筑劳务用工管理;落实建筑施工企业在队伍培育、权益保护、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责任;保障劳务人员合法权益;构建起有利于形成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长效机制”。
分析:自1994年原建设部印发《全面深化建筑市场体制改革的意见》、推行管理层和劳务层“两层分离”以来,建筑业劳务用工制度的“两层分离”模式在行业快速发展。由于建筑业实行公司、工程处、施工队三级管理,在工程项目施工与管理过程中,形式上层层抓管理,事实上责任模糊、管理分散、无人负责。在建筑业快速扩张之时,这种用工制度的问题被掩盖,而随着新常态的到来和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三省市出台的试点方案,主要是围绕建筑劳务资质、企业转型升级、制度建立和“三方”用工关系等作了详细规定。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此次改革是为了配合建筑业向工业化方向转型的大趋势,为行业转型建立起配套的用工制度,助推建筑业长远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改革使劳务工人的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促进劳务管理走向规范化,建立起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对企业而言,未来一段时间,建立“以自有工人为骨干、专业承包和专业作业企业自有工人为主体、劳务派遣为补充”的多元化用工制度是改革的重点。
“营改增” 建筑业企业的“命门”在管理
背景:自2016年5月1日起,“营改增”试点在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全面推行。在试点推行之前,“营改增”被视为“洪水猛兽”,试点半年多以来,总体表现平稳。
分析:增值税的征收原理与营业税完全不同,由于建筑业户数众多、业务形态丰富、利益调整复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企业要实现“营改增”的平稳过渡、规避涉税风险,需要付出大量努力,而这也是国家将建筑业作为最后一批行业进行试点的原因之一。
对建筑业而言,“营改增”涉及建筑企业经营模式、组织架构、合同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方面面。从目前来看,在李克强总理确保“营改增”税负“只减不增”的有力保证下,国家和行业将建筑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要从税收角度进一步规范企业管理,使建筑业走上更为健康的发展道路。
而事实证明,能将建筑企业置于死地的因素绝不会来自外部,一定是来自企业自身。
基础设施 PPP模式引领建筑业快速发展浪潮
背景:资质合作公司称“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要求“加强市政管网等地下基础设施改造与建设”、“支持海绵城市发展”,这一要求也被“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强化。
2016年,PPP项目迎来“落地潮”。建筑业房建施工这扇“窗户”关上后,另一扇“门”已被打开。
分析:近年来,基础设施市场被认为是建筑业发展的新领域,而且随着2016年基础设施项目的落地,不少建筑企业已经尝到了“甜头”。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0月底,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入库项目已达10685个,总投资额为12.73万亿元;2017年,PPP项目将迎来落地高峰期,预计落地规模或达3.8万亿元。因此,2017年,基础设施项目仍将是建筑业的“主战场”。
要承建PPP项目,企业必须拥有足够的社会资源,必须具备对项目的分析、策划能力,必须有精通法务、懂财务、懂投资分析的人才,更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精细化管理能力。因此,以是否有能力承接PPP项目为标志,行业企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目前,有国家背书的央企、国企显然更具有优势。